證券時報記者張哲實習生王夢麗
對于很多做債券投資的人來說,今年的投資市場復雜程度超出了預期。進入四季度,經濟增速放緩、通脹不低、資金面偏緊,債券投資是否仍有投資機會?證券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中銀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奚鵬洲。
證券時報記者:中銀基金固定收益業績一直穩健,今年的情況怎樣?
奚鵬洲:最近一年我們的固定收益業績略有下滑,但是拉長時間來看,最近兩三年中銀固定收益的投資業績仍然位居市場前列。固定收益產品和股票產品差別非常大,固定收益產品注重穩中取勝,更關注的是平均每年能給客戶帶來多少穩定回報。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債券投資遭遇到“錢荒”等突發事件,投資是否受到影響?
奚鵬洲:影響很大。今年經濟下行,通脹率不高,資金又很緊,債券收益率是上行的,走了一波大熊市,跟我們年初的預測差別很大,投資上也遇到很大的困惑,可以說今年是我從業十來年來最揪心、最糾結的一年。但投資還是要與時俱進,現在經濟不好,可能政府層面會做一些結構調整,未來我們的投資也會朝這個方向做一些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中銀基金固定收益在產品戰略方面有什么打算?
奚鵬洲:下一步初步打算要把海外債券市場這一塊業務做起來。中國進入轉型期以后,人民幣會從單邊的升值轉為雙向波動,所以國內的機構、個人投資者,會有一些外幣資產的多元化分散投資,而目前中銀基金的固定收益團隊90%以上都是人民幣產品,所以,未來我們可能是要加大對海外債券市場的投研力度。發揮我們中方股東中國銀行和外方股東貝萊德的集團優勢,做到兩翼齊飛。
目前,海外固定收益市場做得好的公司很少,正在建設的自貿區,其實核心就是想把海外的美元投資渠道拓寬,這屆政府也是想釋放外匯儲備的壓力,所以下一步我們也將致力拓展海外債券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中銀在信用評級方面有何優勢?
奚鵬洲:中銀基金依托中方股東中國銀行,著重宏觀研究、資金面分析、供求關系的研究。另外,我們有一個自下而上的信用債券的評級體系,這個評級體系最核心的特點是,采用的數據庫是一些中國比較大的銀行的數據,具有長期的歷史樣本,而且有一定的違約率數據。通過信用評級體系和模型,再加上違約數據,給具體的債券進行評級和打分以及定價。
雖然目前信用債券市場沒有實質違約,但是在調整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勢必會有很多的主體會面臨信用事件。也許最終未必違約,但債券價格可能會遭遇大幅波動,會造成投資損失。用這個模型基本上能夠提前預測債券是不是可能下調評級,投資就可以采取措施提前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