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孫曉霞
晨星數據顯示,2012年華商領先企業基金以17.28%的收益率在92只配置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一。該基金投資組合顯示,基金經理田明圣在2012年把握了從周期股到消費股的輪動。對于2013年的投資主線,田明圣表示,未來5年,都將長期關注并看好農業板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農產品
塊的投資機會。
證券時報記者:兩會后,您認為,經濟在持續改革和轉型過程中還會有哪些結構性機會?
田明圣: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中,在經濟調整、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將涌現出更多持續成長性良好和業績穩定增長的企業。以制造業為代表的中游企業在經濟轉型中可能有新的機會,但同時風險也較大;相比之下,以大消費為代表的下游行業機會就要大一些。
從資產配置講,上游的配置價值較小,而下游與生活質量相關的東西的配置價值更高,其中農業涉及環境、食品安全、經濟轉型等因素成為首選。
證券時報記者:在您以往的投資組合里,經常看到農業板塊的上市公司,請問您長期看好農業板塊的理由及投資邏輯是什么?
田明圣:整個中國“吃”這個產業,從上游農業種植到中游農產品加工再到下游零售,零售環節的壟斷已經很高,加工企業壟斷程度也越來越高,出現了伊利、蒙牛等壟斷性公司,唯獨上游農業生產模式還高度分散化,這種模式使得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注定難以解決。
要想徹底解決中國的食品安全,就要解決農業的上、中、下游匹配的問題,尤其是上游的種植必須要走規模化的發展路徑。
證券時報記者:針對這種現象,您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田明圣:土地流轉帶動上游規模化。傳統上,兩種方式可以提高生產力,一是科技進步,另一方面則是讓生產力要素能夠更合理配置,讓生產力要素的效力發揮得更好。所以說,土地流轉和土地制度改革是未來我們生產效率提高的兩個重要環節。
證券時報記者:在這樣的投資邏輯下,您認為什么樣的上市公司會更有投資價值?
田明圣:“土地是財富之母”,未來進入到現代農業階段,更是如此。我認為,最有價值的首先是有土地資源的公司;另外,土地的價值還取決于土地稟賦。我認為,基于土地資源稟賦,全國未來會形成多處農業種植中心,而基于對這些中心的判斷,一些做冷鏈管理、供應鏈管理以及農產品的上市公司會很有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