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理財產品正逐漸成為國人新的投資方式,投資者也從被推銷轉為主動出擊。團購“秒殺”保險,網絡社區一對一借貸,網購基金等火爆銷售現象使得傳統金融機構紛紛“觸網”。專家表示,網絡理財目前的監管尚不全面,風險系數亦相對較大,投資者還需擦亮雙眼。
風生水起的網絡理財
2012年12月27日證監會開閘第三方電子商務牌照。這意味著今后基金公司可進入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城“開店”賣基金。基金業由此進入電子商務時代。
繼基金公司試圖通過網絡銷售打一場“翻身仗”之后,保險公司也期待通過網上團購開辟一片新藍海。平安旗下的網絡投融資平臺陸金所CEO計葵生日前在上海“叫賣”一對一網絡借貸產品。據了解其小額信貸產品由于起購門檻不高收益尚可,一經上線就遭到投資者“秒殺”,“饑渴式”行銷模式大獲成功。
一位嘗試過網上理財的網友稱,2012年12月初某團購平臺推出了一款理財型保險產品,1萬元起售,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該產品登錄48小時內吸引4365人購買,支付金額達1.01億元,刷新了中國網購單品銷售紀錄。
網絡金融開辟新型理財模式
網絡不僅成為代銷理財產品的“天堂”,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借貸的模式也孕育而生。P2P(個人對個人)網絡借貸這一歐美“舶來品”近年來在中國迅速落地開花。作為集結民間資本力量的融資模式,以陸金所、拍拍貸等為代表的P2P網絡信貸公司正借助互聯網平臺成為網絡金融中一股新鮮的力量。
暢貸網CEO施俊介紹,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交易量已從2011年的60億元增長到2012年以來的300億元,一年左右時間增長了5倍之多。拍拍貸CEO張俊透露,2012年上半年平臺成交額突破兩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