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已經開始從單純貿易計價功能‘前驅’模式,發展成為現在的貿易計價與金融計價‘雙驅’模式,呈現出更合理、更穩健的格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3》(下稱“報告”)指出。
上述結論是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在對2012年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以及2012年以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金融產品計價以及儲備功能等權重指標進行測算之后得出的。
報告顯示,截至去年末,中國的RII已經達到0.87,相對于前年的0.58增長了49%,增速迅猛。同期美元國際化指數為52.34,與前年基本持平,其他主要貨幣的國際化指數均不同程度有所下降,歐元為23.60,日元為4.46,英鎊為3.98。
另外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有助于破解當前世界經濟金融格局下“一超多元”國際貨幣體系滯后于多元競爭貿易格局而導致的“新特里芬難題”,因此,“人民幣國際化肩負著實現中國利益主張和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雙重歷史使命。”
“只有擺脫對單一國際貨幣的過度依賴,促使國際儲備資產回歸其保持對主要債權國支付能力的本來功能,高外匯儲備國家的‘美元陷阱’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等‘新特里芬難題’才有望破解。”報告指出。
報告建議,根據國內外需要和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現階段必須堅持“貿易順差―資本流出”的人民幣國際化實現路徑。
報告認為,在區域貿易和雙邊貿易替代多邊談判成為主流發展趨勢以后,區域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的影響力相對提高,來自于主要國際貨幣傳統支配地位的阻力明顯下降。以東盟10+3、上合組織、金磚國家、拉美、非盟等多個經濟體為突破口,通過雙邊貿易和區域貿易等方式,有望繼續強化國際貿易的人民幣計價功能,拉動RII再創新高,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但同時,報告還指出,鑒于我國對外貿易“大而不強”、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發展滯后于貿易活動、外匯市場上人民幣與外幣的直接兌換數量太少的現實障礙,人民幣國際化仍然還有相當的路要走。